首页 | 机构简介 | 领导关怀 | 公益事业 | 新闻中心 | 公益社团 |  教育基金 | 合作发展 中文 ENGLISH
 
最新公告
 
最新图片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
 
为什么要加强国际教育

   二十一世纪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国际之间越来越互相依存,需要合作;一方面是不同民族、地方社区要求持自身的文化特性和传统根基。一个人、一所学校、一个教育体系如果自我封闭就会停滞、软弱、落后;一国一地的教育必须扩大开放才能发展、强大、与时俱进。因此,各国都需要更丰富多样的“国际教育”才能培养既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又有爱国情怀、扎根本土文化的新一代公民和“地球村”的建设者。
历史经验证明,在全球化时代条件下,任何国家成功的教育体制性改革都需要三方面的合力:国际社会在专业、技术、财力上的支持;国家政府在宏观层面的决策、规划指导和资源投入;地方社区(包括教师、校长、家长)的全过程参与。因此, 一国一地的教育在充分调动和依靠自身力量的同时,必须大力促进国际教育;进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开发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才能通过教育积极汲取人类文明的成果,不断提升本国本土的“教育实力”,从而改变本国在识体系中处于弱势的不平等地位。
在全球化时代学会共处、建设和谐社会与和平世界的需要。“学会共处”意味着要学习、了解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历史、传统、精神价值,从而深切认识各国民族之间的互相依存性,既认识本国本土文化,又尊重他国他种文化,学会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学会用对话、和平的智慧方式解决冲突,共同致力于人类发展与世界和平。“学会共处”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优质“全民教育”的价值纬度与重要主题,而这种学习正是“国际教育”的真谛。

怎样开展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

“联合会国际教育”计划具有新的特点:
     ·从“国际援助”到平等的伙伴合作;
     ·从“单向”到“双向”;
     ·从“南北合作”到“南南合作”加“南北合作”;
     ·从“人才外流”到“人才回流”;
     ·从由西方主导的教育依赖和有增无减的智力资源差距 转向促进独立的本国本土的内涵发展,缩小国际知识体系中的不平等;
     ·从知识、技能层面的国际交流学习转向同时进行价值层面的跨文化学习,了解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了解并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学会与他人共处,善于合作;
     ·从以专家/学者互访、合作研究为主转向同时扩大学生交流,增进年轻一代之间的国际了解,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国家精英和具有爱国精神的国际性人才;
     ·教育服务的“进口”与“出口”并举,支持本土专家参与国际教育咨询服务,发展有本国本土特色的国际教育,大力举办“不出国的留学”,使发展中国家的更多青年学子有在本国本土接受一流国际教育的机会;
     ·政府主导,官民并举,加强与非政府组织大学/专业团体、私立部门的合作,把扩大国际合作网络作为发展国际教育的种战略;
     ·从集中的计划指导转向多元的以项目为纽带的运作机制;
     ·从依赖外部国际组织的资助转向内部的资源调动和会员机构分担经费的筹资体制,以保证项目的有效运作;
     ·从表层性的跨国考察转向切实影响教育质量的联合教材开发、学分互认、教师发展、校本管理模式借鉴、信息资源分享等方面的深层发合作;
     ·从发达国家利用某些优势通过“教育服务出口”的商业化运作策略实施高收费的“国际教育”逐步加强在本土本国实施的优质国际教育,为发展中国家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的青年学于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多文化国际教育;
     ·结台国情,建立国际教育和价值教育实验学校/基地,不仅分担项目经费,共享信息资源,而且促进跨文化学习,促进国际了解,促进创新实践。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探索新时期价值教育
    ·199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将人的道德、伦理、价值现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明确提出理想、信念、责任感、自立精神、坚强意志、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
9 7 3 1 2 4 8 :
 上一篇:
 下一篇: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业务指导:北京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北京京师智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京ICP备09075026号)Copyright© 2004-2054 All Rights Reserved